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朱松梅 通讯员 方昊
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经多年造林,首都山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沙化土地面积下降六成。
(资料图片)
风沙曾让深深困扰着京城。老舍先生在《北京的风》中这样描述:“北边的秃山挡不住来自塞外的狂风……青天变成黄天,降落着黄沙。”
治沙之策在种树。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本市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工程。2000年6月,一场旨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工程区开始了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搏斗。20余年来,工程共完成造林营林922万亩,有效逆转了沙化扩展势头。监测显示,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5.62万公顷减少到2.23万公顷,减少近60%。
治沙之外,惊喜不期而至:京郊密林成为野生动物植物的理想栖息地。近几年,“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出现在延庆野鸭湖湿地,20只“国宝”白鹤成群到访密云水库涵养林,一簇簇白花槭叶铁线莲,年年清明在京西山崖上迎风绽放……北京无喙兰、北方鸟巢兰、水毛茛、百花山葡萄等稀有植物,相继在工程区内被发现,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工程区内茂盛的植被,为本市锁住了宝贵的水资源,首都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据测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范围内,每年可减少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54.3吨/公顷,有效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率。北京地区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最高年发生7起,到如今最高年发生1-2起。工程区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后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密云水库水质连续十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
工程区也成为宝贵的碳库。据研究测算,2001年工程区内乔木植被碳储量263万吨,而到2022年工程区内的乔木植被碳储量跃升至1100余万吨,20年来乔木植被碳储量增长350%以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带来的乔木和土壤固碳贡献1500.40万吨碳,相当于累计吸收二氧化碳(总碳汇量)5501.47万吨,释放氧气4001万吨。
此外,绿进沙退也让很多人吃上了生态饭。京津风沙源工程助力绿岗就业人数达5万余人,工程区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22年的2万余元。
“防沙治沙工作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是巩固拓展成果的关键期。本市将优化农林水土地利用结构,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保护好永定河流域等五大风沙危害区沙化土地治理成果,守护首都生态安全。结合落实国家相关规划,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首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沙尘随风流动,需跨界治理。本市还将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加强与沙源区、路径区的交流合作,在沙尘暴监测预警、防沙治沙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合作。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