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来自住建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22%,有9.2亿人生活在城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3万平方公里,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也要看到,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城市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过去注重追求速度和规模,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足,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问题突出,不少城市老旧房屋和市政管线存在安全隐患,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些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有差距。
(资料图片)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成为我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路径。如何让一座城更新换代、旧貌换新颜?
沈阳:打造金边银角 “口袋公园”提升市民幸福感
“小而美”“小而多”“小而密”的微型公园被称为城市的“口袋公园”,它像我们衣服上的口袋一样,既有实用功能,也有美观的功能,而且不太占地方。“口袋公园”建设是近年来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定义“口袋公园”时,称它们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辽宁沈阳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2021年就将“口袋公园”作为突破口,提出了一个“沈水之阳三千园”的计划,宣布要用3年时间来建3000个“口袋公园”。
在沈阳沈河区住了25年的董阿姨,现在经常会自豪地跟人说起家门口这巨大的变化。短短两年间,小区附近一下子多出来5个公园,而且主题各不相同,有以古诗词为主题的,有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大小也不一样,几十平方米到上万平方米。
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孙佳伟:不是在城市里建公园,而是在公园里面建城市,“口袋公园”布局的时候,就遵循这个理念来设计的。
在沈阳,当地专门给所有新建改造“口袋公园”都配备了专业设计师团队,许莹和赵增耀就是专为这座正在改造的“口袋公园”配备的设计师。按照当地的要求,每一座“口袋公园”都要针对附近百姓的需求专门设计,让群众先“点菜”,建好了再“点赞”。
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三所所长 赵增耀:接到任务得到现场来做一个深入勘察,每天根据时间段早中晚,走进来看一看老百姓在里边都干什么。
为了建好“口袋公园”,当地专门拿出了一个《沈阳市“公园城市开新局”启动期三年行动方案》。如今,两年时间,沈阳建成了2070座“口袋公园”。今年,他们计划新建改造的1000座“口袋公园”当中,目前也已完工323座,其余的也都完成了方案设计工作。
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彭光磊:我们这3000座“口袋公园”,都是围绕街心、街边、街角这些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在面积上没有硬性的指标要求,我们把这些地方打造成城市的金边银角。
按照沈阳的计划,建设这么多“口袋公园”,不仅是为了城市的颜值,更是旨在通过公园建设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增加城市的美誉度,提升城市的品质。如今,从空中看沈阳,“口袋公园”均匀有序分布在各个城区,整个城市看起来像是一个大花园。
北京:老旧小区改造 如何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
所谓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在城镇化发展接近成熟期时,通过维护整建拆除、完善公共资源等合理的“新陈代谢”方式,通过整治、改善、优化等方式,重新调整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使之更好满足人的期望需求、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具体来说,是指对旧城区内功能偏离需求、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品质不高的存量片区进行功能性改造,打造成为新型生产生活空间,以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老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
北京石景山六合园南社区西院建成于1994年,跟很多老旧小区一样,这个小区老年人居多。2019年,六合园南社区的居民们盼来了改造,被列入引入社会资本的试点社区,通过一体化公开招投标,由企业来提供改造投资、设计、运营等一体化服务。经过多次协商,社区将改造后房屋20年的经营权转让给企业,而企业则可以通过小区停车费和低效空间的再利用等多种途径,实现成本回收和盈利。按照双方的想法,第一版设计方案没过多久就拿出来了。
改造计划主要涉及建一栋地上两层、地下一层的综合体,其中两层用于停车,一层计划用来开设一些商店用以提供便民服务。但谁也没想到,改造方案一公布,第一个反对的居然是居民们。
北京市石景山区六合园南社区西院居民 孙小平:好多大家的需求也达不到,这中间就一个小亭子,搁着一个小廊子可以坐,就那么大一块地儿,孩子多了,老年人没地儿活动;老年人多了,你比如唱个歌什么的,孩子又没地儿活动。
因为新建的综合体要占用空地,挤占了原本用于老人和孩子休闲活动的空间,所以很多居民对此并不满意。
经过和小区居民商量讨论,设计团队最终出了这样一版方案——建一栋地上地下各一层的综合体,并在楼顶增加休闲活动空间。同时,对于老年人提出的晾衣竿、垃圾桶摆放等问题也一并纳入方案中。
在这样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下,方案经过4次居民议事会讨论和3轮入户投票之后,最终才获得通过。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团队发现,让居民乐居、宜居才是改造的关键,只有站在居民的角度,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才能让改造之路越走越顺。
北京市石景山区六合园南社区书记 于雄伯:在老百姓需要的时候,在这个地方可以找到他们需要的帮助,老人在这里就能活动了,居民也能受益了,企业也可以尽到社会责任,这样大家双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专家解读:城市更新助力人民美好生活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22%,有9.2亿人生活在城镇,在这样的现实下,如何理解城市更新的内涵与意义?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带来的解读。
深圳:免费开放 家门口的24小时图书馆
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的更新升级,也要同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软件质量,从多方面改善和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有着“千馆之城”美誉的深圳,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近780家,24小时开放的自助图书馆307家,位列全国第一。而且不少24小时图书馆就坐落在流动人口多的街区。 一盏盏为阅读点亮的灯,成了深圳最美的夜色。
晚上九点多,记者走进了位于深圳福田区益田社区的24小时公益图书馆,很多人还在这里学习、阅读。
益田社区辖区人口3万多人,这个开在居民家门口的图书馆不仅24小时免费开放,馆内还配置了一万多册图书,可以随时自助借还。
同样,这家名为玉田的图书馆,坐落在深圳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南园街道,因为全天24小时免费开放和借阅,满足了不同人群对独立学习空间的需求,几乎每晚都是座无虚席。
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玉田图书馆 朱航:我们这边流动人口非常多,我们才2.1平方公里,但是我们常住居民有20多万人,我们周边有城中村,还有14栋青年公寓,18岁到40岁这样的青年人群他们租住在这里,所以我们的居民对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就比较旺盛。
深圳是一座超大城市,为了让居民能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深圳创新推出了“市级中心馆+区级总分馆”为架构的服务模式,用1000多个公共图书馆及服务点、6000多万册图书,共同构建了这座“图书馆之城”。
深圳图书馆办公室主任 肖永钐:我们街道的图书馆的覆盖率是达到了百分百,市民可以在家附近,在单位附近,在10分钟内就找到一个图书馆,让阅读成为市民的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
遍布全市的大大小小图书馆和优良的阅读空间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2022年,深圳的年人均借书量、人均购书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市文体局副局长 陈绍华:通过我们的工作解决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问题,解决一个对市民的全覆盖,给市民提供一些这样的阅读和学习的空间,使他对这个城市产生一种归属感,能够安下心来,能够更加喜欢这个城市,能够让这个城市更加有温度。
专家解读:建设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品质城市
未来我们将如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带来的解读。
责编:秦雅楠
标签: